找回密码
 欢迎加入盖氏论坛
搜索
查看: 7995|回复: 0

[转帖]其实宋朝也不是很无能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0-4 19:02: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公元1126年(北宋靖康元年,金天会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军攻破,北宋由此亡国。

公元1279年3月19日,南宋丞相陆秀夫见大势已去,便背着刚满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由此南宋最后一位皇帝死去,赵宋王朝覆灭。

公元2002年某日,我在大学宿舍内无意中和同学聊到宋史,说了一句话:“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阳痿的一个朝代......"

然而,数年之后,当我再回头去思考当初所说的那句话,我才忽然发现:原来,当初我眼中这个阳痿的朝代,实际上却饱含了太多太多所不为人知的委屈。是委屈,而不是屈辱。




1、关于“崇文偃武”




崇文偃武于国事,屈膝求和于藩邦,腐败不堪于朝政,民不聊生于社会......大概一说起两宋史这些便会被人所频频提起。也许,人们的眼光可能永远之会放在这些事情上面。但是我却常常会想果真是如此这样一个朝代么?如果真的是这样,它又如何能够在乱世中建立并生存下来,直到北宋覆灭。又如何能够在金人,蒙古人的轮番攻击和入侵下又维持了一百多年的时间?难道仅仅是依靠一个庞大帝国所具有的惯性力量,驱使着它又向前走,并且一走就从北宋灭亡再到南宋灭亡的这一百多年时间?

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我们需要把时间和空间向后倒退,一直倒退到公元960年。这一年在历史上是后周显德七年,这一年的正月里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坐了皇帝。我想对于这段历史不需要再多去描述,大家应该都比较了解。然而偏偏又是这场陈桥兵变,赵匡胤以武将拥立登基这样一种方式坐上了皇帝宝座。由此,接下来的三百多年里,却对整个赵宋王朝都产生了无比深远的影响,以至于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这个朝代轰然倒塌的一大因素之一。

回顾两宋史我们不难发现:有宋一朝,文臣和武将的政治待遇(包括其他多种待遇)便差距甚大,武将们的地位大多不如文臣。为什么会造成如此现象?恐怕自唐末以来的藩镇割据,节度使称王称霸左右朝政有着非常大的关系。





纵观唐、宋、元、明、清五朝,恐怕唐末时的藩镇割据,节度使拥兵自重的现象是这五朝中最为突出和显著,也是其它朝代甚少发生的事情。唐朝灭亡后的五代十国时期,发生在整个华夏大地上的军事事件更是层出不穷,军阀割据,各自为战......成长于那个时期的赵匡胤恐怕经历的实在太多了,所以我猜测在后来称帝之后,他的心目中仍然会时时浮现出当初那幕天下混乱,有军事者才能说话的局面。所以很显然的道理,称帝后的赵匡胤自然对于武人们是怀有深深的戒备心理的。再加上他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也是因为当初手下的武将们拥立的功劳,因此赵匡胤对于武人们时时怀有的警惕和戒备心理也就能够理解了。

大权在握,皇帝宝座坐稳之后的赵匡胤,经过深思熟虑便突然发动了那场史称“杯酒释兵权”的豪华古装大戏。然而我却想说一点的是:与后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宋朝之前以及宋朝之后的那些开国皇帝们相比,赵匡胤实际上已经仁慈了许多。他之前有刘邦,他之后有朱元璋,这些开国皇帝后来对于功臣们的诛杀已经到了让人心寒的地步。尤其是朱元璋,本人觉得他更加是到了病态的地步。然而赵匡胤毕竟还是给了那些功臣们一条活命的道路去走,就这一点上来说我对他还是相当赞赏的。封建王朝时代皇帝对于功臣的猜忌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有的皇帝采取了极端的手段去解决,例如朱元璋。有的皇帝最终却选择了更为理性的方式去解决,例如赵匡胤。至于现在人们的“高鸟尽,良弓藏”,“兔死狗烹”的说法,我觉得对于古代的帝王们来说实在是过于苛刻了。更何况赵匡胤所树立的不杀大臣的榜样,更是成为了后来历任赵宋皇帝所学习的榜样。因此,有宋一朝,皇帝决少会枉杀、擅杀大臣,可以说是为后人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赵匡胤虽然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他所认为的政治隐患,但是他之后的赵宋朝又该走向何方呢?我想也许他曾经有过许多设想,然而或许时唐末五代的乱世纷争的局面对于他的震撼实在太大,再加上部下黄袍加身的登基过程,最终也就自然导致了“崇文偃武”的结果,并且一直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两宋王朝。

但是在此却要纠正人们长久以来的一个误会,所谓赵宋王朝的“崇文偃武”,却并非指其只重文事,不重军事,而是指皇家通过种种手段刻意地限制和降低武将们的地位和以及其所能带来的政治上的影响。我想作为马上皇帝,依靠军事起家,并且最终依靠军事政变登基的赵匡胤绝对不会幼稚到不知道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否则我倒真觉得他只配去陈桥那里当一个修桥工了。事实上任何一个帝国的开创者,也绝对不会幼稚到不修武备这样的程度。如果真的是人们所说的那种“崇文偃武”的话,我想赵宋王朝别说三百年了,恐怕连三十年都支撑不到。

不过也不得不说,宋朝对于军人的待遇真的是低到了可能是空前绝后的地步。在赵匡胤,赵光义没死之前,还可以有统帅级的将领可以镇得住手下的将军们。但是两人一死,北宋就对军队及武将们怀有恐惧感。一方面,朝廷不敢触动军队的实利;另一方面,又竭力贬低军队(包括武将)的地位。当时士卒地位很低,看过《水浒传》的朋友们一定印象非常深刻:林冲被发配从军的时候便在脸上刺字,称为“贼配军”。这是一种针对军人的已经上升到了人格地步的侮辱,由此我们也不难看出北宋武人地位之低下了吧。至于南宋初期高宗赵构对于武人们的相对比较重视的情况,也是因为国家当时所面对的战事所不得已而为之。北宋在赵光义之后就没有出国著名的武将,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等到王安石想变法的时候,北宋的军制早已积重难返,到了病入膏肓的地步。




所以我觉得这么说也许恰当一些:有宋一朝,皇帝们对于武将便颇多猜忌,甚至是心怀某种不正常的畏惧心里。从这一点上来说应该不是“宋朝是个阳痿的朝代”,而应该说宋朝的皇帝们在针对武将的时候多属阳痿。这种阳痿很有意思,皇帝可以杀武将,可以贬武将,可以发配武将,可以处分处罚武将,但是就是心里有一个顾忌和害怕,这或许是从赵匡胤那里就开始遗传了下来吧。





2、关于“燕云十六州”——第一场车轮战开始了。




赵宋王朝被后来世人所诟病的第二大骂名还是出在军事上,只不过这次的军事是指其对外战争方面。我们来历数一下赵宋王朝所曾经面对过的敌人吧:辽国、金人、西夏、蒙古。对内的统一战争我们就不去提了,毕竟它最终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世人面前。

北宋在建立后便迅速开始进行统一战争:宋建隆三年至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62-979年),整整18年的时间,北宋先后通过多次战争灭掉了后蜀、南汉、南唐、北汉等多个地方性割据政权。18年的武备不辍,接连统一并消灭多个地方性政权,我想这正是对人们指责其“崇文偃武”的有力回击。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北宋王朝是有着相当霸气的,否则也不至于耗费18年的时间去进行统一战争了。




统一战争结束之后,北宋终于不得不要和辽国面对面交锋了。于是,一场长25年多的宋辽战争由此拉开了序幕。

但是我想首先说一点:宋辽战争的核心问题便是领土问题,而这领土问题的核心则是世人所知的“燕云十六州”了。至于一提起“燕云十六州”,则不由地让我想起了那个遗臭万年的儿皇帝石敬瑭。

辽国在扶植石敬瑭灭掉后唐之后,石敬瑭便称帝后晋皇帝。他在称帝后对辽国皇帝感恩戴德,向辽国皇帝上奏章时把辽国皇帝称为“父皇帝”,而自己则称为“儿皇帝”。嘿嘿,好一个孝顺的儿子!就是这个异常孝顺的儿子把“燕云十六州”拱手割让给了辽国,去孝敬他的“亲爹爹”去了!由此,中原王朝便从此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战马产地,也直接地导致了此后的中原王朝面对北方少数民族的骑兵时处于绝对劣势的局面。大家可以想像一下:冷兵器时代,在中原的北部开阔地区作战,骑兵的重要是到了何等的程度!


可以这么说:整个北宋王朝对于“燕云十六州”的收复是有着多么大的强烈愿望,再加上辽国对于中原地区的觊觎,两国间的战争便不可避免了。然而事实却又是多么地遗憾,有宋一朝,中原王朝便没有再染指过“燕云十六州”。一直到了几百年后朱元璋的横空出世,才由他完成了中原王朝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前人愿望。顺便提一点:明朝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自南向北统一了全国的政权。

回到宋辽战争上面来,世人则又存在着另外一个认知偏差:宋辽战争开始的时候,辽国已经不再是一个少数民族的游牧性质的政权,而是一个农业文明化的国家。当宋辽战争开始之时,辽已经正式立国50年,他们已经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当然,民风和社会组织上,仍保有游牧民族的强悍和准军事化,这种传统使辽军保持较强的战斗力。再次,辽国垄断了当时最重要的战争资源:马匹。(心痛的“燕云十六州”的遗害。)

所以比较起来北宋在军事上对于辽国来说实际上并没有处于优势的地位,这在其后的25余的战争期间便显示了出来:宋辽战争,最终以“澶渊之盟”议和作为结局。北宋不仅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反而要向辽国每年赔银10万两,布20万匹。北宋的失败有三点:一,宋太宗错误的低估了辽国所具有的军事实力,结果在其最为全盛辉煌的时候便发动了全面的对辽战争。二,作战指导出现问题,进攻和防御上面都有问题存在(悲呼,北宋真无独当一面的大将,可杨家奖呢?)。三,唉......依旧老话了,辽国是以骑兵为主的军队,北宋是以步兵为主的军队(“燕云十六州”啊,“燕云十六州”),结果又能如何呢?

就我来说,我认同“澶渊之盟”是一种耻辱的和约。但是战事发展到那个程度,客观原因也有很多,你又能奈何?奈何?奈何?话说回来“澶渊之盟”之后却是宋辽的百余年的和平,客观上倒是使得两国休养生息,停止兵戈,对于饱受战乱的百姓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吧。不过还是希望现在的中国人不要忘记了曾经的屈辱,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澶渊之盟”便是典型的城下之盟了!




3、“宋西夏战争”——第二场车轮战




北宋太平兴国七年至南宋建炎元年(公元982年-1127年),西夏为开拓疆土,北宋为遏制西夏的扩张目的,实现统一,于是双方便展开了持续百年的战争。战争打打停停,停停打打,就这么一直延续到了北宋的后期,宋徽宗赵佶时期。表面上看北宋与西夏的战争似乎对于北宋王朝的内部统治问题不大,但实际上情况确并非如此:宋西夏间延续不断的百年战争,严重地破坏了北宋的社会生产力,为了应付战争开支北宋军费开始一路狂飚。由于连年不断的战争,人力、物力、财力全部损失惨重,导致了北宋出现极其严重的经济危机。于是又陷入了一个怪圈:对方入侵,不打,丧权辱国百姓唾骂且政权不稳定。打吧,军费银子只好问百姓征收。那也说不得只好打了,银子也只好强征。于是国内矛盾就激化,农民起义开始不断爆发。数百年后,明朝的末代皇帝崇祯也遇到了同样的这个怪圈。事实也证明了,无论是北宋末期昏庸无道的宋徽宗赵佶,还是明朝末期胸怀大志的崇祯,在国家各种弊端积累到了如此地步的时候,也只能回天乏术了。所以宋徽宗最终被金人抓了,而崇祯也在国破之后自杀殉国。


第二场少数民族针对北宋的车轮战大体上就是这样一个情况,它所带来的灾难不在于表面上的什么领土损失,实质上则是好像白蚁钻空了一棵参天大树的情况,更何况这棵参天大树本身便有着先天性疾病。

另外说一句:宋西夏战争期间(偏向后期一点),吐蕃也参与了进来。唉......两个打一个啊,赖皮!




4、“金国的一剑封喉”——第三场车轮战继续上演




宋金战争的过程就不去多说了,一般来说大家都比较清楚:从北宋一直打到南宋,北宋2个皇帝给抓了,亡国了,南宋赵构上书称“臣”了。

宋徽宗怎么生儿子的?难道是遗传吗?钦宗那个德行,高宗赵构还是那个德行!尤其可气的是赵构居然给金国皇帝的上书中这么写:“臣构言......”

“臣构言,臣构言,臣构言......”汉族的祖宗到这里被丢光丢尽了。每当我看到这三个字的时候,我简直恨不得自己不要是个汉族的好(气话了,怒其不争啊!)


只说一句岳飞:荆襄六郡的克复,是宋金战争中最为华彩的一曲乐章,也是岳飞的军事生涯中最为绚烂的一战。可惜啊,个中滋味还是大家自己去品读岳飞说出的这番话吧:“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稷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

大家再感觉一下吧,宗泽临死高呼:“过河!过河!过河!”中国士大夫集团的爱国主义情操表现无疑。




5、“蒙古的上帝之剑”——最后一场车轮战




宋蒙战争大家也都知道,强悍的金人都被其灭了,更何况积弱的南宋?但是需要指出一点的是:蒙古灭其他国一般只几年时间,但是灭宋却用了近五十年的时间,期间死了一个大汗,围攻四川多年.....事实上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偏安一方的南宋朝廷最终还是会倒在蒙古的上帝之剑下的。这时的南宋朝廷已经被败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末期还搞出了个贾似道弄权,不败亡还往那里去钻?!

只是有一点我异常感动:崖山之战失利后,南宋丞相陆秀夫背着刚满8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殉国,其后接连有臣子,宫女,军民等追随殉国,史书记载有10万人。这个数字置疑的人很多,我也多少有些置疑。但是现在想来,我们为什么要执着在这个数字上?10万人追随殉国,又或者是一万人追随殉国,再或者是一千人......现在的中国人,能有几个做到这样?究竟是数字重要,还是民族气节和精神重要?

我们能看到书上写两宋时期举国军事上的不振,但是我们却不会看到两宋在那样一种环境下与四个少数民族政权(还没说吐蕃呢)接连进行了长达成百年的车轮战争,并且坚持了300多年之久。宋朝的官场之腐败,皇帝之昏庸值得我们去骂。但是恐怕除了抗日战争前后的中国,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没有哪个朝代的臣民能够表现出那种异常巨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无论是武将岳飞的“还我河山”,还是文臣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又或者是涯山之战中那十万殉国烈士的忠魂,到今天,都是值得我们去敬仰和追忆的。


我想找个给英雄下跪的地方,是真的。为了岳飞那句“还我河山”,为了文天祥那句“人生自古谁无死”,为了崖山之战中的那十万投海殉国的英烈,以及历史上所有曾出现过的慷慨赴死的爱国将领。

英雄们,安息吧。

请正视宋朝,这个实际上并不阳痿的朝代。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盖氏网站 ( 苏ICP备14043903号 )

GMT+8, 2024-11-28 19:23 , Processed in 0.040007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