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信人: phone (小蜜蜂家里的墙哭了), 信区: History
标 题: 关于宋代的历史定位及总体评估新探zz
发信站: 郁金香BBS站 (2005年02月13日22:49:40 星期天), 站内信件
作者:孙景坛 摘自:《南京社会科学》
传统至今,史学界经常说“唐宋”、“治隆唐宋”,笔者认为不科学。宋是五代后中国多
国
并存时期的一个连汉族都未统一的地方割据政权,长期是辽、金的“臣、侄”国,不能与
唐
等统一朝代并列。宋所处的历史时期应称“五代六朝”。宋在当时也不最“隆盛”,一个
异
族的“臣、侄”国不能称“隆盛”,真正“隆盛”的应是它的宗主国辽、金和后来灭它的
蒙
古(元)。对宋在中国历史上的专制、懦弱、腐败、卖国和反动性不应忽略。
宋代即赵宋王朝是中国古代自唐代之后的一个重要的汉族政权,北、南宋合起来存在
了
300多年,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史上占有极重要地位。如何对宋代进行科学的历史定
位
和总体评估,不仅对宋史研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而且对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后期史乃至整
个
中国封建社会史研究,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传统至今,史学界较有影响的观点都将宋与
唐
代相连,说什么"唐宋"、"治隆唐宋"等,笔者认为不妥。本文想对此谈点管见,不当之处,
敬
请批评。
一、宋能与唐、元等朝代并列为“唐、宋、元”吗?
应当指出,史学界一些人常说的"唐、宋"或"唐、宋、元",很不科学,宋不能与唐、元
等
朝代并列。
首先,宋不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统一王朝。众所周知,唐、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
王
朝,即统一了中国的朝代,而宋不是。在宋存在的历史时期,中国南有大理、西有西夏、北
有
辽、金、蒙古,宋只是当时的一个割据政权,即一个以汉族人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同
时
,宋还一直未完成统一整个汉族的大业。在宋所处的历史时期,每个王朝都有自己的主体
性
民族,如:辽的主体性民族是契丹族,金的主体性民族是女真族,蒙古的主体性民族是蒙古
族
;西夏的主体性民族是党项族,宋的主体性民族是汉族,等。在中国当时的各割据政权中,
其
他王朝如辽、金、西夏、蒙古等都统一了自己的主体民族,唯独宋没有。宋虽然在太祖、
太
宗时于公元965年灭后蜀,971年灭南汉,975年灭北汉等,结束了汉族统治区五代时的十国
局
面,但对辽所割占的汉族土地---燕云十六州等,始终未能收回。宋联金灭辽时,虽然用钱
赎
回了一些土地,可旋即丧失的国土更多。宋作为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没有资格与唐、元等
统
一王朝并列。
其次,宋在中国当时的割据政权中最懦弱。在中国当时与宋并存的各王朝如大理、辽
、
西夏、金、蒙古中,表面上看,大理最弱:地狭人少,武力不强。但大理一直未遇强敌,能安
于
一隅,是个独立的政权。宋则不然:北面相继受辽、金和蒙古的压迫,西面受制于西夏。如
宋
、辽的"澶渊之盟",宋不仅不敢讨要燕云十六州,每年要向辽输银三十万两,绢二十万匹,
后
又增银十万两和绢十万匹。宋、夏议和,西夏虽名义上向宋称臣,但宋每年要"赐"西夏绢
十
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在各节日及宋、夏元首生日,再"赐"银二万两,银器二千两,
绢
、帛、衣著等两万三千匹,茶一万斤。宋、金联合灭辽,宋把向辽所纳的银、帛,一下子都
给
了金,并有所增加,金嫌不够胃口,灭掉了北宋。南宋时,宋、金议和,宋除向金割地外,每
年
要向金纳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后虽在纳银、绢上略有增减,但割地的数量却不断
增
加。蒙古南侵,宋多次要求议和:割地和纳银、绢,但蒙古不答应,最后为蒙古所灭。一个
如
此懦弱的宋,无法与唐、元并列。
再次,宋在当时基本上是一个不独立的政权,即辽、金的附属国性质。我们不要忘记:
宋
天子从北宋的"澶渊之盟"开始,就是辽的"侄皇帝",要称辽肖太后为"叔母"。宋从南宋的"
绍
兴议和"起,就向金"称臣"。如当时宋高宗给金人的国书是:"臣构言:...... 让 恩造,许
备
藩方,世世子孙,谨守臣节。每年皇帝生辰并正旦,遣使称贺不绝。岁贡银、绢二十五万两
匹
,自壬戌年为始,每春季差人搬送至泗州交纳。......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坠命亡氏,踣其
国
家。臣今既进誓表,伏望上国早 凳内?庶使敝邑永有凭焉。"金帝的册文是:"皇帝若曰:
咨
尔宋康王赵构......俾尔越在江表,用勤我师旅,......今......尔......愿身列于藩辅
。
今......册命尔为帝,国号宋,世服臣职,......其恭听朕命。"后宋天子也干脆做了金的"
侄
皇帝",如宋后来给金人的国书格式是: 端位实 某,谨再拜致书于叔大金某某皇帝阙下。
金
人复书的格式是:"叔大金皇帝",不写己名,不写"谨再拜";但写"致书于 端位实?,不用尊
号
,不称"阙下"。作为一个"侄、臣"政权,宋有何面目与唐、元并列?
传统至今,史学界的主流观点为什么老是将宋与唐、元并列呢?至少有三个原因:1."
谨
名分"。"谨名分"就是寻正统,如中国自唐帝国解体后出现了多个地方政权,哪个政权是正
统
呢?从"谨名分"来看,就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直至宋。因为他们都是直接从
唐
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而其他政权则否。2."公羊笔法"。"公羊笔法",传统称"春秋笔
法
",实际应叫"公羊笔法"科学。"公羊笔法"就是对史要有"褒贬","褒贬"之一就是"内华夏
而
外夷狄",即尊汉排斥少数民族。要知道:辽、大理、西夏、金、蒙古都是中国的少数民族
政
权,在有汉人政权存在的情况下,他们不能成为正统。3.理学史学家的作伪。宋以后,中国
学
术界是理学占统治地位,理学形成于北宋后期,成熟于南宋,理学家们为了给自己的学说寻
个
好的历史基础,大肆美化宋史,人为地提高宋的历史地位。
我们对宋所处的历史时期应如何定位?笔者认为:科学的说法应是"五代十国六朝",简
称
"五代六朝"。"五代",即"五代十国",与传统说法无别;"六朝",指辽、大理、宋、西夏、
金
、蒙古。也就是说,唐以后的中国史的脉络应是:"唐---五代六朝---元";而不应是:"唐、
宋
、元",这样才符合当时的历史实情。应当说,对笔者的这一看法理论界是有共识的。如,
么
书仪女士就曾认为:"南北宋的统治,延续了三百年,史称"大宋",但实际上,宋朝并没有真
正
统一天下。开国时平西蜀、平南唐、平南汉、平北汉尚有摧枯拉朽的气势,之后对于辽、
夏
、金便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了。终两宋之世,几乎竟可以称是五代十国以来乱离
时
代的延续。"不过,她始终没能突破"唐、宋、元"的旧框框。
二、宋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年表编制之商榷
在中国的正统历史年表中,宋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年表---以《简明中外历史辞典
》
附录的《中国历史年代表》为例,都是这样编制的(见表1):
应当指出,这里笔者引证的虽只是《简明中外历史辞典》附录的《中国历史年表》,
但
其他史学著作的《中国历史年表》亦基本如此,就连中学的《历史》课本、《新华字典》
的
《附录》等亦如此。这种历史年表是史学界占统治地位的《中国历史年表》,在学术界广
为
流传,影响很大。但是笔者对此不敢苟同,特提出与之商榷。
第一,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等不能与唐、元并列。从表1可见,五代十国、辽
、
宋、西夏、金等与唐、元为并列关系,如前所述,唐、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统一王朝,五代
十
国、辽、宋、西夏、金等都不是,这些不统一的王朝怎么能与统一王朝并列?
第二,体例上不统一。我们看到,在《简明中外历史辞典》附录的《中国历史年代表
》
中,它对汉、晋间历史时期的编法是(见表2):笔者认为,这种编制较为科学。(见表3)它
先
把魏、蜀、吴所处的历史时期定为三国,然后再细标魏、蜀、吴的存在年代。即,它不用
魏
、蜀、吴并列来说明当时的历史状况,如:同是一个《中国历史年表》,为什么宋处的历史
时
期就要用"五代十国、辽、宋、金、西夏"等的方法来编制,而魏、蜀、吴时期就要用"三
国
"的方法来编制?这在体例上没有贯彻前后同一的逻辑。
表 1:
唐 618年——907年
五 代 十 国:
后梁 907年——923年
后唐 923年——936年
后晋 936年——946年
后汉 947年——950年
后周 951年——960年
十国 ① 902年——979年
辽 916年—— 1125年
北宋 960年—— 1127年
南宋 1127年——1279年
西夏 1028年——1227年
金 1115年——1234年
元 1271年——1368年
①在五代时,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
汉
、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史称“十国”。
表 2:
汉:
西汉 前206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三国:
魏 220年——265年
蜀 221年——263年
吴 222年——280年
晋:
西晋 265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表 3:
汉:
西汉 前206年——25年
东汉 25年——220年
魏 220年——265年
蜀 221年——263年
吴 222年——280年
晋:
西晋 265年——316年
东晋 317年——420年
第三,忽略了大理和蒙古。必须指出,在辽、宋、西夏、金等时期,中国还存在着两个
重
要的政权:一是云南的大理;另一是北方的蒙古。这两个都是少数民族政权,忽略了这两个
政
权的存在,既有大汉民族主义之嫌,同时也不能真实地说明当时的历史状况。大理始建于
公
元937年,后为元(蒙古)所灭;蒙古始建于公元1206年,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后在1234年
灭
金,在1276年灭宋,统一中国。在宋所处的历史时期的《中国历史年表》中,忽略大理和蒙
古
,欠妥。
第四,不能清楚明白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状况。《中国历史年表》应一目了然地从宏观
上
反映中国历史状况,如上引魏、蜀、吴时期的历史年表,它在总体上称“三国”,人们一看
便
知: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混战时期。宋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年表则不然,它一下子罗列了
五
代十国、辽、宋、西夏、金等各割据政权,而且又少掉了大理和蒙古,使人看上去深感茫
然
。
笔者认为,宋所处的历史时期的历史年表应这样编制,用“五代十国六朝”———简
称
“五代六朝”取代“五代十国、辽、宋、西夏、金”等编制方法,来标识唐、元间历史状
况
。如:
--------------------------------------------
|唐 618年——907年 |
|------------------------------------------|
| | | 后梁 907年——923年 |
| | 五 | 后唐 923年——936年 |
|五 | | 后晋 936年——946年 |
| | | 后汉 947年——950年 |
| | 代 | 后周 951年——960年 |
|代 | | 十国① 902年——979年 |
| |--------------------------------------|
| | | 辽② 916年——1125年 |
| | 六 | 大理 937年——1253年 |
|六 | | 宋|- 北宋 960年——1127年 |
| | | |- 南宋 1127年——1279年 |
| | 朝 | 西夏 1038年——1127年 |
|朝 | | 金 1115年——1234年 |
| | | 蒙古③ 1206年——1276年 |
|------------------------------------------|
|元 1276年——1368年 |
--------------------------------------------
①在五代时,还先后存在过一些封建政权,其中有:吴、前蜀、吴越、楚、闽、南
汉
、荆南(南平)、后蜀、南唐、北汉等国,史称“十国”。
②辽前期为契丹,983年尧骨改契丹为辽。
③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
这样重新编制使人一看便知:1.宋所处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战乱的时期,即
非
统一时期;2.当时存在的较为重要的政权有辽、大理、宋、西夏、金、蒙古。这里既有汉
族
政权,也有少数民族政权,其中少数民族政权较多;3.元统一中国的时间应是公元1276年,
不
能以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为元为标志。
三、宋是唐以后中国的又一个“隆盛”朝代吗?
传统至今,史学界虽有人认为宋是"积贫积弱"政权,但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却认为:宋是
唐
以后中国的又一"隆盛"朝代,如清 ?』实 在明孝陵题的"治隆唐宋"即是一典型例子。乾
隆
不仅是皇帝,而且是一位汉学造诣极深的学者,他的这一观点对中国学术界的影响极大。
直
到现在,有人还在网上到处宣传:"中国封建王朝的顶峰是宋朝而不是唐朝",等等。 笔
者认为这一看法值得商榷。
首先,此说缺乏历史前提。我们知道,把宋说成是一个继唐之后的又一"隆盛"朝代,其
历
史前提是史学界的"唐、宋、元"说。如前所述,中国真实的古代史,不存在"唐---宋---元
"
,即宋不能与唐、元等朝代并列,它只是个懦弱的汉族割据政权,既没有统一汉族,更没有
统
一中国;它当时不如辽、金、蒙古强大,而且又长期向辽、金割地、纳贡、称侄、称臣,是
辽
、金的"侄、臣"国,属辽、金属国性质的政权。既然宋不能与唐、元等统一王朝并列,"治
隆
唐宋"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衡量标准也有问题。如,钱礼锐先生曾说:"一般认为宋代......是'积贫积弱'
的
时期。这种看法,虽说不无道理,但并不全面。事实上,宋代社会在各方面均有较大发展,
是
在盛唐之后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为世界人民交口称颂和中国人民引以自
豪
的活字印刷、huo药、指南针三大发明,都出现在宋代,这不是偶然的,它标志着农、工、商
和
科技、文化教育的巨大发展和显赫成就。"对此笔者不敢苟同。一个非统一王朝,即懦弱
的
地方割据政权,原则上不能许以"隆盛"。退一步讲,如果对一个有多国并存的历史时期中
的
某一国可以许以"隆盛"的话,应选其中最强大的国来做代表,不能对懦弱无为的国用"隆盛
"
。诚然,宋在文化、教育、科技、经济上确较繁荣,但必须清楚:(1)这种繁荣多为畸形发
展
。以文化为例,宋最发达的学科是哲学,即理学,两宋300多年,出了一大批理学家,大部头
理
学著作一本接一本,但研究的都是远离现实的"性理",对抵御外敌丝毫无补。相反,宋没出
一
本有用的军事或外交著作。(2)这种繁荣都没促进综合国力的提高。如,宋虽发明了huo药,
但
军事上怎么都处劣势;经济实力强,养的多为"冗兵"等。(3)这种繁荣在现实中往往呈负效
应
。宋在经济上越繁荣,招来异族的掠夺就越严重,向异族纳的银、帛就越多;活字印的书越
多
,人们越空谈"性理",越不想抗战;科举取士越多,越无才可用,甚至奸臣辈出,如南宋谢后
曾
揭榜朝堂:"我国家三百年,待士大夫不薄。吾与嗣君遭家多难,尔小大臣不能出一策以救
时
艰,内则畔官离次,外则委印弃城,避难偷生,尚何人为?亦何以见先帝于地下乎?"huo药越多
,
宋的可偏安领地越少;指南针越多,越找不到可供流亡的生路---陆秀夫只好抱着南宋最后
的
小皇帝跳海。
再次,"五代六朝"时期曾经"隆盛"一时的王朝应是辽、金、蒙古。在"五代六朝"时期
,
若从"隆盛"着眼,应是三个相继崛起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蒙古。虽然辽、金当时也都
没
有统一中国,只有蒙古(元)后来统一了中国,但作为少数民族政权,他们都取得了前所未有
的
成就。辽、金、蒙古等少数民族,历史上都是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统治对象,现在他
们
都相继成了中国的主体民族---汉族的主宰者,这是何等的伟大,何等的"隆盛"!在这一点
上
,我们必须实事求是,要摒弃大汉民族史学沙文主义的偏见。
四、“积贫积弱”不能完全概括宋政权的本质特征
既然宋不是中国古代自唐之后的又一隆盛朝代,那么是一个"积贫积弱"政权已不容置
疑
。诚然,宋确是"积贫积弱",笔者将其概括为"懦弱"。笔者认为,宋的本质特征还应包括:
腐败。宋不腐败,综合国力不会那么弱。宋是中国古代最腐败的王朝,中国以前的封
建
王朝都是在后期才腐败的,宋是从建国初期就开始腐败,如: 匡胤在"陈桥兵变"的第二年
,
便"杯酒释兵权",要能征惯战的将军回去"多买良田美女",以乐天年;赵匡胤、赵光印带头
滥
取士子,有时一次多到取士500名;真宗时,宋祁曾上书提出"三冗","有定官,无限员,一冗
也
;厢军不任战而耗衣食,二冗也;僧道日益多而不定数,三冗也。"也有人认为,"三冗"是冗
兵
、冗官、冗费。其实,冗兵、冗官、冗僧道、冗费,可合起来做"四冗"看待。"四冗"的出
现
,是宋立国初期就开始腐败的根本标志。而且,这些腐败还不是个别官员的腐败或皇帝的
一
时一事之误所致,而是制度的腐败,制度的腐败是所有腐败现象中最可怕的腐败。北宋在
立
国初期,就发生了多次农民包括手工业者、兵士等起义,这说明其腐败已相当严重。
卖国。一个腐败政权肯定要卖国。宋向异族称"侄、臣"、割地、纳银和帛等就是卖
国
行径。宋虽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卖国的汉政权---第一个卖国的汉政权是石敬塘,但却
是
最可耻的汉族卖国政权。石敬塘的卖国是因为自己没有实力,不能在汉族内部斗争中获胜
,
宋是在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上都较繁荣和地大人众即实力较强的情况下卖国的。并
且
,宋是向经济、文化、教育、科技都较落后和地小人少的蛮族卖国的。宋不仅向辽、金称
"
侄、臣"、割地、纳贡,尤其还向西夏输银、帛,丢尽了汉族人及汉族列祖列宗的脸面。而
且
,宋既当婊子,又立牌坊:向辽、金贡银、帛时不称"贡",而用"输"或"纳"字;向西夏贡银、
帛
时,不称"贡",而称"赐",用以掩盖卖国行径。尤其是,北宋的徽、钦二帝明明被金人掠走,
相
当于今天做了美军俘虏的******,可宋人却口口声声地说是"二帝北狩"。狩什么?还不是
战
俘。真是无耻之极!应当说,对石敬唐的卖国,历史不能容忍;对宋的卖国,历史更不能容忍
。
宋的卖国给人类历史增添了一个荒谬的逻辑:先进打不过落后,大国要屈服于小国,弱竟凌
强
。这同人类历史上历来"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大欺小"的逻辑恰恰相反!
反动。一个腐败、卖国的政权肯定是反动的。笔者这里说的的反动,是指对汉族的反
动
。宋是一个汉政权,它一味向异族屈膝,不想收复汉族地区,这是对整个汉族人的反动。中
国
一直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汉族作为中国的一个主体民族,应对历史有更多
的
责任感,事实上,历史上的汉族统治者也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如汉、唐时期,宋不想统一中
国
,只想偏安,忘掉了汉人对中国历史的责任,这是对汉族列祖列宗的反动。宋做为一个汉族
统
治者,不只自己甘心做异族的"侄皇帝",而且还下诏要其臣民都要老老实实地接受异族的
统
治,甚至不惜用抗战大臣的人头来向异族谄媚,这是对其统治下的汉人的反动!
专制。专制是宋的最根本的特征。宋代专制:(1)削弱相权。先废"坐议之礼";后设"
参
知政事"以分相权。(2)削弱将军们的兵权。先"杯酒释兵权",后取消"殿前都检点"一职,
由
文人知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又搞"禁、厢、乡、藩"四种兵制,朝廷只重视禁兵,不断把
厢
兵的精锐调为禁兵,而禁兵的核心任务是警卫皇帝和拱卫京师,真正对外御敌则兵力不足
。
(3)削弱文官在科举上的选人权。科举及第,由皇帝亲点,及第举人都是天子门生,"不得口
呼
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4)削弱藩镇权。先是取消藩镇的财权,后设通判予以
监
督。(5)削弱其他文官的行政权。宋的许多高层部门正职长期或一直是虚位,有名无职,如
三
省(门下、中书和尚书省),副职往往也不是常务性质的官,而是"权知"、"权判",即暂时代
理
。宋还搞"官与职殊"、"名与实分",即有所谓"官"、"职"、"差遣"之别,"官"只是" 禄秩
,
序位品",无实权;"职"只是加给有名望的高官,旨在增添其名望,不是增加权力;"差遣"才
有
实权,但"差遣"多为"权知"性质,有些重要"差遣"如"权知军州事",要三年一换,并设"通判
"
予以监督。(6)重用太监。先是用太监监军,后又用太监带兵。(7)大肆宣扬君权至上。将
"
三纲"学说的创立者董仲舒升到孔庙享配。(8)大搞另类思想专制。虽然宋对异端思想的
打
击十分严重,但其主导方面是另类思想专制。如:诱导知识分子只问功名,不问政治。如当
时
的流行说法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宋真宗皇帝的《劝学诗》说:"富家不
用
买良田,书中自有千种粟。安房不用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
颜
如玉。出门莫愁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号召知识
分
子读死书,死读书。宋朝皇帝带头读书,如赵光义曾诏史馆修《太平总类》,日进三卷;真
宗
开始设经筵,还经常向臣下赐书。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埋头编理远离现实的古书,宋代编写
的
大部头作品就有《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文苑英华》、《资治通鉴》等。
宋的专制是宋代懦弱、腐败、卖国及反动的总根源。应当指出,宋的专制对军人危害
最
大。取消"殿前都检点",军队没有了真正的统帅;文人带兵,军队怎么能进行有效的整训;"
兵
无常帅,帅无常兵",将军与士兵在战时不能更好地配合;太监监军,将军临阵的机动权被剥
夺
;厢兵制,野战军丧失战斗力;尤其是,大的作战计划由皇帝与枢密院制定,他们对前线实情
都
缺乏了解,这样的军队能打胜仗么?如张洎在总结"涿州之战"失败的教训时说:"《军志》
曰
:'凡临敌,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闻鼓不进,闻金不止,虽有百万之师何益于用?'又曰:'将从
中
御,兵无选锋者,必败。' 记晡 涿州战,元戎不知将校之能否,将校不知三军之勇怯,各不
相
管辖,以谦谨自任,未闻赏一效用,戮一叛命者。《军志》曰:'弩不及远,与短兵同。射不
能
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 记晡 涿州之战,敌人未至,万弩齐张, 骑既还,箭
如
山积。乃知戈戟刀剑,其用皆然,是驱天兵奋空 面对京力敌也。《军志》曰:'三军耳目,
在
吾旗鼓' 记晡 涿州战,阵场既布,或取索兵仗,或迁移部队,万中传叫,嚣声沸腾,乃至辙乱
尘
惊,莫知攸往。...... 记晡 涿州之战,王师雾集,声怛强胡,然而矢石未交,奇正先乱。呜
呼
,军政如此,孰救败亡!"我们从"涿州之战"可见整个宋代军事败绩原因之一斑。
对宋代历史定位和总体评估的重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能使我们明确认识
到
:宋朝当时的真实情况。传统至今,史学界的"唐宋"和"治隆唐宋"说是错误的,不符合历史
实
情。宋只是"五代六朝"时期的一个汉族割据政权,长期不独立,是辽、金的"侄、臣"国;中
国
当时真正强大的国是少数民族相继建立的辽、金、蒙古等政权。对宋的研究、历史定位
及
总体评估,必须要在"五代六朝"的框架内来思考,离开"五代六朝",对宋的一切说法都是空
的
。第二,它能使我们明确认识到:对宋史研究的拨乱反正刻不容缓。传统至今,史学界对宋
的
所有研究主要都集中在总结成功经验上,很不妥当。对宋---这样一个专制、懦弱、腐败
、
卖国和反动的汉族割据政权,应以研究其错误教训为主,不重点研究其误国误民教训,这种
研
究就会本末倒置,甚至错把教训当经验。第三,它使我们明确认识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反
思
任重道远。宋是中国古代最专制的王朝,对宋代专制的批判,是对整个中国古代专制主义
批
判的重中之重,"五四"以来,中国反专制从未触及宋的专制,这是只打老鼠而不打老虎,并
且
是制造新的学术冤案---孔子冤案的历史根源。
--
我不同意你所说的每一句话
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
|